多线程的学习模式具有绝对优越性

一、定义与断论

什么是多线程的学习模式?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上(例如三年),并列进行多个领域的学习,这便可以称之为一种多线程的学习模式。

而相对而言,单线程的学习模式,则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把时间集中于单个事情上,以谋求精力的集中,并在目标领域内获得最大进步。

个人认为,多线程是一种绝对意义上比单线程更优越的学习模式,必然会带来更高的效率。下文将给出我的理由。

(你可以先阅读本站的相关文章:人的技能点)

二、注意

1.宏观多线程即可

多线程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每天都要把时间花到不同的事项中去。例如,你完全可以这周想弹钢琴就去弹钢琴,下周想学外语就去学外语,只要你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是多线程的即可。换言之,并非“喜欢专心”就等于单线程,“喜欢一心多用”就等于多线程(这二者大概是各有优劣的,但多线程是优于单线程的高级模式)。你所要做的事情,是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下开放多个学习通道,而微观的单线程是完全可取的。

2.学习是广义的

除了狭义的课本知识以外,各种知识的获取、技能的练习、爱好的培养都可以归结为学习的一种。例如大学看似只用学一门专业,但是你往往总是会同时培养一些别的爱好和技能。例如你从大一开始绘画,在大四毕业专业课学成的同时,绘画能力往往也会有所起色。换言之,大部分人都比看上去更加符合本文所述的多线程。但是,多线程本身也是可以乃至需要优化的。

3.极少数例外

如果你要成为一个领域前0.1%的顶尖人才,那或许确实需要无视效率的降低,把时间都花到一件事情上去。但需要注意,过度的专才本就意味着对其他领域的牺牲,那样的道路对绝大部分人都是不适用的。

集中突破模式的缺陷(DeepSeek生成)
集中突破模式存在神经适应性陷阱:
多巴胺耐受:持续单一刺激会使奖励阈值升高,导致动力衰减(第6个月学习效率可能降至初期30%)
​突触修剪固化:长期单一信息输入会强化特定神经通路,抑制创造性联结(MRI显示单线程学习者胼胝体白质密度低8%)
​机会成本黑洞:放弃其他领域可能错失关键认知脚手架(爱因斯坦小提琴技艺对其物理直觉有明确增益)

三、多线程的绝对优势

1.学习同一事物需要休息

根据间隔效应(Spacing Effect),将学习时间分散在多个时段,比集中突击更利于长期记忆。例如,对于同一领域同样的知识量而言,十天学一小时的效果几乎总是好于一天学十小时。这种效应与神经元突触的巩固机制有关,大脑需要间隔期进行信息整合。

这也是为什么,“放置就会飞升”的现象在许多领域中都会出现。这也意味着,对于同一领域的知识而言,能力的进步和所花的总时间并非正相关,过于集中的学习往往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这可以解释一些看似很努力的人为何成绩不见起色。

2.人的能量是有所波动的

人的能量是有所波动的。我可能上午想背单词,下午又想去练钢琴;我也可能今天什么都不想做,而明天精力充沛可以学十个小时。如果违背自身的能量波动,往往会导致效率的低下,乃至对一些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反之,遵守波动则会处于一种积极与高效的状态之中。

遵守能量波动又不浪费时间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学习项目。假设我的任务只有背单词,但我现在不想背单词,那我就没别的东西能学了。但假设我同时有背单词、弹钢琴、学编程、学绘画等等多个学习目标,我找到一个当下想做的事情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

由此,完全可以说,日程表事实上是一种反效率的设计。即使是对于计划型的人而言,也可以采用一种新型的日程模式:不要订立每天背十个单词的计划,而是选择每周背七十个单词,乃至每月背三百个单词(也就是把计划的单位拉长一些,但也不能太长)。

3.多线程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大脑的整合能力的信任

人的大脑算力不高,算法极强。将人的大脑比喻成机器,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无论是梦境的内容,还是人的一些看似没有逻辑的举动,都是这个道理的鲜明例证。乃至前述两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这种人的大脑的整合能力,很可能使得多线程的学习能突破一些看似的限制,最终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说到底,无论是对这种整合能力的认识和信任度,还是自身具备的这种整合能力的高下,大致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智力因素。聪明的人会选择多线程,而选择多线程会变得聪明,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良性循环。

四、结语

由此,个人认为,在几乎所有情况下而言,多线程的模式都具有绝对优越性。大多数人本就走在多线程的路上,但优化这条道路也是十分有益的。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