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任由思维忘却过去

我们不应任由思维忘却过去。

何为“过去”?过去可以是一个具象概念,象征着你曾经的具体经历,也意味着你对某个过往时代的具体感知。我们无法记住过往的人生中发生的每件事情,我们站在当下回顾过去,所回顾和能回顾到的过去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过去也可以是一个抽象概念,是你的经验积累和成长轨迹的集合。这种思考角度主要强调过去的实际作用。

许多过去的具象经历,都是我们用来提取人生经验的重要材料。尤其是那些印象深刻而又不知为何“印象深刻”的事。思维之所以能捕捉和记忆它们,往往必然意味着这些事之中蕴含着你所需要的人生经验乃至精神能量。换言之,过去的具象和过去的抽象是同一的。思维能做的只是帮你“标记”过去的具象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你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更加深刻地记住他们(尽管你暂时不知道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并且在未来的某一天解开它们之中蕴含的深刻奥秘。

然而,记住过去、处理过去是需要我们消耗许多精力的。在忙碌的当下的生活之中,在结束一天紧张的工作或是对当下遭遇之事的思考过后,我们也许没有足够的精力再用于“保护过去的记忆”。但是,这种保护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看到这种重要性,并拨出一部分精力来坚持这种保护的习惯。

人们不遗余力地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历史遗迹,其中的道理大致是类似的。这种保护需要付出很多精力,且未必能获得短期的收益。但是,一方面,所保护的事物可能在某个时机带来巨大的效益;另一方面,不保护会导致这些事物的永远消失。对于个人而言,“保护过去的记忆”这件事,也同时拥有这两方面的特性,我们可以借助这种角度理解这种保护的重要性。

一些访谈节目和纪录片传达思想的模式也大致如此。故事中的人只需要讲述自己的经历,至于他是否能明确的讲述出什么道理,大概是无所谓的。这种场合所出现的故事和故事和经历往往是具有代表性的,读者或是能明确地领悟某些道理,或是能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而“自己印象深刻的经历”本质上起到的也是类似的作用,虽然可能不那么具有跌宕的剧情和鲜明的代表性,但其中的个人特色也能使其为你带来深刻的意义。

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理解小学、初中语文课本上一些意义深刻的文章与诗词。既使中小学生显然普遍没有真正理解这些作品的能力,这种教育也可以使他们心中埋下一些种子,以便日后被相应的场合和心境激发。

总而言之,我们不应任由思维忘记过去。这是一种对抗自然规律的过程。忘却过去是可惜的,也是可怕的。说的玄妙一些,“忘却”也许是造物主或是某些自然力量组织人们认识真理而设下的规矩或规律。当你偶然意识到思维深处的某些事物的消亡,你是否也会短暂地感到一丝由衷的恐惧?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