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效的量化进度?例如,对于一个学习者而言,他在学习上花的时间长度、刷题数目乃至掌握的知识条目数都可能是无效的量化进度。
为什么人们喜欢追求无效的量化进度?因为量化进度的增长可以给人们带来即时的正反馈。但是,对于任务本身而言,追求量化进度往往并不是一个高效的选择。
暂且认为付出和回报大致是对等的,我们应将付出解释为耗费的精力,而非量化进度。在图书馆坐十个小时的效果比不上高效学习三个小时,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一个懂学习的学生消耗了较少的时间就能学好,但他事实上很可能花费了更多的精力;死读书的学生则正好相反,即便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未必真正消耗了很多精力进行思考。
与此同时,不要一边看着“有人学了十小时”,一边又看着“有人学习很高效”,而认为自己需要做到“高效学习十小时”。这两者往往就是不可得兼的,学习超过一定时长必然面对效率上的边际递减,乃至损害身心健康。只要试着成为那个“高效学习三小时”的人就行了。
由此,我卸载了iHour(一款记录学习时间的软件),并决定不使用任何类似的工具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