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作品也可以拥有深刻内涵

一、前言

不可否认,许多热门作品都没有与其热度相匹配的质量(主要是思想深度)。这种热度与质量的不重合,使得一些审美较高于常人的人,逐渐开始对“热门”“流行”“大众”这样的概念而感到不屑。这种对热门本身的不屑,最终演化成了一种十分扭曲的观点:只要是热门的,往往就没有那么好——至少一定不会好于某个特定水平。这种观点似乎成为了一些喜好“塑造高级感”的群体默会的习惯。

诚然,“热门就是好”确实是一种最为底层的想法,这使得站在其反面的“热门厌恶”可以被称之为一种矫枉过正的观点:它指出了“许多热门作品质量不高”“一味追捧热门的人多半愚蠢”的事实,却也否认了“热门作品中可以出现好作乃至顶级作品”的可能性。

由此,个人认为,在这种“热门厌恶”逐渐兴起的氛围下,我们反倒需要提醒自己:热门作品也可以拥有深刻内涵。热度与质量并不是重合的概念,在热门作品不一定好的同时,热门作品也不一定差。

二、对晦涩本身祛魅

对热门作品的诘难,似乎总是源于这样的逻辑关系:深刻必然伴随着晦涩,而晦涩必然不会导致热门。

这种逻辑的问题出在前半句之上。个人认为,深刻与晦涩之间显然是可以解耦的,即便深刻而易懂的作品并不多见,我们也无法否认这种解耦的可行性。而晦涩本身永远是一种缺点,我们仅仅是愿意为了深度而忍受晦涩,吹捧晦涩本身是一种十分愚昧的行为。至于认为“好作品的门槛越高越好,反正我能读懂”,则完全称得上是一种罪恶了。

一部深刻而晦涩的作品,往往能比一部浅显而易懂的作品获得更高赞誉。这是十分合理的,因为比起易懂与否,深度是评价作品更重要的标准——能做到有深度尚且不是一件易事了。但是,在两部同样深刻的作品之间,晦涩的一方难道应该比易懂的一方获得更高评价吗?如此思考,便能体会到吹捧晦涩的荒谬之处了。

三、热度和质量的关联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热度和质量之间的关联?个人认为,热度这一概念,既有和质量正相关的部分,又有和质量负相关的部分,也有和质量无关的部分。这种关联因具体作品而异,我们无法对这两个属性本身的关联下一个通用的定论。例如,一些优秀作品能够在易懂的同时不乏深度,其热度源于大众对其内核的广泛共鸣,这种热度与质量是正相关的;又如,一些审丑风气下产生的低俗趣味的作品,利用的是审美低下者人性下坠的力量,这种热度与质量是负相关的;再如,一些作品投入了大量金钱进行宣传,但这些作品的质量可好可坏,这种热度与质量就是无关的。

但话说回来,既然热度和质量的关联如此复杂,那我们又为何要通过热度去预测一部作品的质量呢?反倒是通过欣赏作品来判断质量更为容易了。个人认为,完全可以在选择作品时无视“热度”这个概念。选择热门作品,好在可以与更多人获得共同话题;选择冷门作品,好能获得更多惊喜感。无论是哪个选择,都与质量高低没有绝对关联。不如认为,广泛欣赏各种类型的作品才是最优解。

四、结论

《葬送的芙莉莲》是部鲜有的神作。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