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幸福是人的一切正确行为的最终目的
幸福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是人的一切正确行为的最终目的。这是绝对的真理,是认识和思考一切其他事物的基础。在一些文化、哲学或是宗教框架中,对于人的最终目的的定义可能没有直接使用“幸福”这个词汇。但个人认为,一切优秀的框架,其标榜的最高价值都能不约而同地回归到幸福之上。
幸福不是微观视角下的享乐,而是宏观视角下的整体幸福。这种整体幸福的定义是复杂的:既要考虑人生每个阶段的幸福,也要考虑站在终点回顾人生时的感受;既要认识到幸福是有标准且可量化的,又要认识到这种量化的复杂性下人的主观评价的意义。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也可以归结为追求幸福,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式。
二、在可靠的基础上追求更大范围的幸福
我们应追求什么范围的幸福?是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幸福,又或是什么其他层面的幸福?个人认为,对范围的选择,可以遵循以下规则:先考虑范围的可靠性,再考虑范围的大小。其中范围的可靠性是第一标准。你所选择的范围,其中包含的个体应是可靠的,这决定了你与集体的联系是否是正向的,你的利益与集体利益是否是同一的。而范围的大小是第二标准。在可靠的前提下,越大的范围,就越能发挥出“众人拾柴火焰高”“1+1>2”的效用。
不妨用例子加以说明:我可以先追求个人的幸福,因为这肯定是可靠的;假如我拥有一个忠实可靠、关系紧密的家庭,那我完全可以转而追求家庭的幸福;假如我处于一个互助友爱、团结协作的社会,那我完全可以再转而追求社会的幸福。
需要时刻注意,你转而追求更大范围的幸福,必然意味着追求大我不会牺牲小我,而会给双方都带来更好的结果。例如,在一个好的社会中,你的奉献会为社会创造价值,也会为你带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正向感受和接受奉献的机会;在一个坏的社会中,你的奉献仅仅意味着你被集体剥削,而邪恶个体从集体中获利。
可以说,在当下的全球环境中,个人主义强调了“在目前的很多情况下,集体是不可靠的”,而集体主义强调了“在最好的情况下,要追求的是集体的幸福”。而这种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所蕴含的风格,常常被归结为“西方”和“东方”这两个标签。而在最理想情况下(人类这个最大集体可靠的情况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将表现出同一的价值。
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看待范围的可靠性和大小。如果忽视了范围的大小,就可能陷入“永远追求个人幸福即可”的误区;如果不以可靠性为重点,就可能陷入虚假集体主义的道德绑架。
PS:个人认为,追求家庭层面的幸福,在当下的大部分情况中是整体最佳选择。
三、幸福是有标准且可量化的
幸福不是因人而异的,而是有标准且可量化的。尽管幸福看似是很主观的事物,但是幸福仍有普世共通的标准,而所有正确的主观皆可以归结于这些标准。
不妨以艺术作类比:在艺术之中,“美”这个终极概念同样被视作很主观的事物,但它实际上也应是客观的。通过一些科学与艺术理论的研究,人们已经可以总结出一些美的事物拥有的共性——即便这种总结只能覆盖一些成熟的艺术内容。而对于幸福这个更为复杂的概念,作出类似的总结更是极为困难的。这种量化的困难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人错误的否定了量化的可能性。但是,我们事实上也仍能够找到许多幸福的公理,例如吃饱穿暖是好的,免除疾病是好的,而对更高阶幸福标准的总结也十分值得期待。
幸福是有标准且可量化的,并不意味着所有人最终都会走上同一的道路。尽管人类对幸福算法的构建会逐渐接近最优,但在复杂的实际情况中,各种细小的事件都会触发蝴蝶效应,使得每个人实际适配的道路在有所一致性的同时,又会产生不同色彩。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人生方向。但仍需要注意到,幸福的同一标准始终是幸福的基石,是幸福更重要的部分。
四、幸福是一种复杂的平衡的艺术
幸福是有标准且可量化的,但这种量化的算法又极为复杂,这意味着幸福是一种复杂的平衡的艺术。
我们可以把幸福拆解为无限个方面,例如健康、财富、成就和情感等等(理论上的拆解应该是无限细分的,这里仅作举例)。这些不同的方面,加之其他维度的各种参数,最终可以通过复杂计算得到一个整体幸福的值。
然而,这种算法是极其复杂的,很难通过现有的任何理论模型进行阐述,不仅未必“各种维度越平均约好”,也未必“短板效应”会生效。我们只能依靠各种经验与直觉,对这种算法的真实面貌进行并不准确的主观判断。例如,我说“钱不需要太多,但也不能没有,家庭幸福和身体健康很重要”,这之中就蕴含着我对这种算法的初步判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内心中构建这种算法,都需要依靠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