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门当户对的新思考

对于许多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而言,“门当户对”似乎是一种显然错误的封建观念。他们认为,爱情应是纯洁的,不应与“门户”所指代的世俗因素(社会地位、家庭财富等)相关联,两人“相爱相合”才是健康爱情的首要价值。

这种观念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现代,对于普通人而言,“门当户对”不只是一种物质利益的考量,也伴随着许多精神层面的重要性。

“门户”与原生家庭、生长环境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而这些因素对人的塑造是长久而深远的,我们对“门户”一词的认知应侧重于此。来自不同“门户”的人,往往在思维习惯和具体观念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中的一部分是隐蔽且不可调和的。以绝对乐观面对这些问题(认为它们易发现,可“治疗”)并不是明智之举。

“门户”存在高低之分,但这不意味着“选择低门户不可取,选择高门户可取”(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甚至邪恶的观念)。我认为二者同样是不可取的。尽管存在“眼界”这样的“通常与门户成正相关”的属性,但每个“门户”也存在其特有的“弊端”。如富人更可能拥有着一些不健康的消费观,这可能会引起普通人的不适。又如“性观念”可能与“门户”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开放”与“保守”孰优孰劣是难以简单比较的,“成为另一种人”也往往不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

“门户”是基础,但显然“门当户对”不等于“相爱相合”,我们仍需自由恋爱的模式作为补充。“自由恋爱”是显性的筛选,而“门当户对”(也包括一些“父母之命”)则弥补了阅历不足和恋爱脑的缺陷,帮助我们避开一些隐性风险。这二者缺一不可。由此,找不到合适的婚姻对象是十分正常的,而许多现有年轻情侣事实上也并不合适,这种不合适很可能暂时被双方的情感需求所掩盖。此时宁缺毋滥的思维是值得提倡的。

“门当户对”是一种简单的逻辑。“门户”的作用类似于“学历”,我们不能否认“低学历人才”的存在,正如我们不能否认“门不当户不对的人也可能十分合适”。选择“门当互对”,是因为它简单高效、意义独特(而并非因为它是最好模型)。与此同时,“门当户对”是一种群体性的筛选,我们仍应认识到“个体差异大于群体差异”的客观规律。

重新思考“门当户对”不仅有着爱情层面的意义。“门当户对”这一观念向来有着“传统”“功利”的标签,对于“门当户对”的思考,有助于打破我们心中对于“传统”和“功利”的负面刻板印象。“传统”的未必落后,经久不衰的观念有糟粕,也有许多古人的智慧;“功利”的未必肮脏,许多人本的内核往往隐含于看似“功利”的形式之中。“传统”和“功利”蕴含的价值往往更显抽象,但它们是十分值得被尽力理解的。理解它们的过程,也是脱离“想当然的幼稚理性”,走向“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