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打消他人“行善”的动力:以承认错误为例

不要打消他人行善的动机,归根结底就是要对“善举”作出正反馈,或至少不要作出负反馈。这个道理在一些较为宏观的事情上比较显然,例如,社会应该让扶老人的人被嘉奖,而不是被讹诈。但是,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一些微观层面,此处让我们以承认错误为例。

例如,A曾经对B说过某件事,B当时反对说不认同,但过了一段时间后B突然认为A说的东西是正确的。此时,作为B而言,所谓的“善举”显然是向A承认自己先前的不足,并表示对A的认同;与此同时,作为A的善举就是对B的当下的认识予以认可(而不是对B先前的认识予以批判)。例如A可以回复一句“我厉害吧”,不仅承接了对方对你的惭愧和认可,而且没有向对方输出负面能量,也展现了自己自信的人格魅力。这种双方的“善举”塑造了一种A和B之间的良性关系,也创造正向能量。

相反,如果A对B的“告诉”回以“我早就跟你说了”“你现在才知道”这种消耗能量的负面言论,那么A的行为对B而言就成为了一种负面强化。在B的视角下,他的“善举”反而换了A的“恶报”,在今后的类似情况下,他选择“行善”的动机就会减少。毕竟,“我认可他他又要羞辱我,我干嘛自取其辱”?所以,当我们代入A的角度考虑时,不难发现回以B这种居高临下的话是一种短视的、自作自受的行为。尽管“我在早就跟你说了”可以在说话的当下吸取对方的精神能量(自己说这句话获得了爽感,而对方听这句话感到了不适),但长久而言并不利于一种好的关系的形成,并不利于你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尊重。

但有时,即使B没有选择“善举”,也未必意味着他曾被这个特定的A“恶报”过。他只是依据自身的经历和综合感受对这个场景有所推测,甚至只是单纯担心任何“善有恶报”的可能。他预料到了且无法接受“善有恶报”带来的负面情感。“扶老人”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我们担心有被讹诈的可能,就不会实行这样的善举。所以,要想人们去“扶老人”,那就应该先解决“被讹诈”的问题。放在两个人的层面上也是一样的。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