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调的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通过前后共有的内容模糊原调,通过前调的调外音打破原调,通过走一遍新调的和声进行稳定新调。
从旋律角度解释,当一段旋律既可以被解释为一种调性,又可以被解释为另一种调性时,它便能够充当作为转调的衔接。
例如,C大调下的1-2-3-1-6-#4-5这段旋律,可以理解成G大调下的4-5-6-4-2-7-1。而调外音#F的出现则打破了原调,且后续完成了新调的巩固。
需要注意,即便暂时出现了原调的调外音,也常常在事实上并没有出现的转调。这种情况下的调外音应作为修饰音(如倚音和经过音等)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即便尝试去使用了调外音,也没能实现转调的预期。不妨认为,转调打破了维度,而修饰音只是一种维度内的修饰方法。
个人认为,在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前提下,凭空想出一段含有转调的旋律是困难的。尤其是对于相对音高者和习惯于简谱的人而言,转调意味着唱名和音名之间的对应关系发生了一次错位,这使得在转调过程中使用唱名可能带来困扰。个人认为,多使用乐器进行转调训练,多聆听转调频繁的音乐,以及不使用唱名进行转调的模唱,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改善这一问题。
与此同时:
1.理解和弦音的相同数目越多,功能越相似。通常有两个相同音的三和弦可以代用,有三个相同音的七和弦可以代用。例如,G7(G-B-D-F)和Bdim(B-D-F)功能有相似之处。
2.理解导音和三全音的作用。例如,属七和弦到新调主和弦的归属感可以同时理解为导音和三全音的解决。其中,三全音必然包含其唯一对应的目标调调导音,而三全音本身的频率特性也有较强的不协和性。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认知各种和弦的进行。
可以在这两条基本规则的基础下,研究和弦的各种代用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