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恋爱》观后感

2025.8.23 大幅修改措辞

《花束般的恋爱》表面上讲述了麦和绢因为共同爱好相恋,却因为生活观念不同而最终分别的故事。在这种“可惜的分别”的叙事之下,观众常常下意识作出“各打五十大板”的评价,认为双方都有错,或是都没错。但个人认为,在《花束般的恋爱》的恋爱所刻画的关系中,绢并没有与麦相当的行为正当性,而本作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描述门不当户不对之弊端的电影。

一、可惜的分别?

当一部电影试图刻画“可惜的分别”时,编剧需要塑造两个平等但有所碰撞的角色,让他们犯下均等的错误,或是各自持有合理而冲突的观念。假设有一方“更坏”,那分别也就无法给人可惜之感了。这种设计符合一种平衡的美感,也符合减法艺术的要求(要表达什么内涵,就精确地表达它,不要让不必要的设计干扰它)。而对于爱情电影,这种平衡往往也符合一种政治正确:如果非要设计一个“更坏”的人,那这个人要么是男的,要么是女的——这必然会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

《爱乐之城》就是一个“可惜的分别”的典型例子。在《爱乐之城》中,男女主同样在生活道路上起了冲突。但在观众的视角下,男女主都清晰合理的行为逻辑,他们有资格代表两种平等而有所碰撞的理念。在这样的设计下,我们确实可以说男女主都没错,也确实可以把这个故事视作一场“可惜的分别”。

《花束般的恋爱》果真也在讲述一场“可惜的分别”吗?尽管我们可以合理猜测,《花束般的恋爱》的制作者,也在尽力为麦和绢赋予相同分量的问题,让他们作为两个平等的存在,展示两种特性不同的个体的冲突。但个人认为,就电影实际讲述的故事,实际塑造的人物形象而言,麦的行为正当性是高于绢的。站在观众视角下,我们不应抱着“各打五十大板”的惯性思维,为麦凭空捏造一些过错。绢的行为正当性之所以低于麦,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阶级身份的不同。

二、麦与绢的阶级心态

《花束般的恋爱》几乎明示了男女主的阶级差距,我们从男女主的家庭装潢、父母形象、生活态度等诸多维度,都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差距。若要给出一个定位,麦大致属于小康到中产之间,而绢大致属于中产中上层。这种阶级背景在刻画人物、推动剧情之外,更是贯穿全片的重点设定之一。麦和绢都持有着与他们的阶级身份相符的生活态度,而麦与绢的矛盾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两种态度的碰撞。现实主义对麦是利益最大化的,而理想主义对绢是利益最大化的。

让我们从麦说起。麦在自身的阶级身份下,更倾向于持有现实主义态度。他更加注重新家庭所需的物质基础,并接受为此搁置理想,选择一份消耗心灵能量的工作。在麦的阶级处境下,这是个理性而负责的选择,是个“虽然不好,但只能如此”的选择。

观众对麦的不满,往往落于“麦没有满足绢的情感需求”之上。不可否认,麦的确是变得无聊了,这对于麦身边的人而言固然不是一件好事。然而,麦的无聊和现实主义是一体两面的,是相伴相生的。也许有人会反驳到“生活压力与保持有趣不矛盾”,但个人认为这并非一种底线,而是一种很完美的境界了。好比一些影视作品刻画的父母形象,虽在事业上备受打击,却总是对孩子笑脸相迎——这种剧情设计已经足以令人感叹父母之爱的伟大了。

总而言之,麦在生活压力之下仅仅是“变得没那么有趣”了,而不是“变得糟糕了”,这完全不是一种应被苛责的情况。从功利角度而言,当我们选择“宽容劳累的他人”时,也是在为“自己劳累时得到宽容”交换一种道德合理性。

相对于麦而言,绢生长于较好的经济条件下,这使得理想主义态度成为可能。这种理想主义对绢而言同样是合理的,是绢的经济条件足以支撑的。绢可以为了更有趣的但低薪工作而跳槽,也可以一直维持着那些文艺性的爱好。即使绢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源,也能在家庭的帮助下实现这种生活方式。

然而问题在于,绢把自身的理想主义带入了这段感情当中。绢希望麦也能与她一同保持理想主义,但是失去了绢的阶级身份与阶级心态,这种理想主义空想是无法在麦身上复现的。麦与绢之间的新家庭,在没有父母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是无法简单维持绢所设想理想生活的。绢又想要麦,又想要理想,绢的潜台词是“当你有两块面包,你应该把其中一块换成水仙花”,而麦对此做出的回答则是——我们并没有两块面包。

麦知道绢的理想主义诉求,但也知道经济支撑的必要性。迫不得已之下,麦向绢提出了“我赚钱养家,你只顾玩”的模式。这显然也是一种观念碰撞之下的无奈之举,麦并没有施舍绢的意思,麦是发自内心能接受这种模式的——这是观众视角下十分显然的事情。然而,绢却为麦的这种想法感到十分不满,绢从中读出施舍感也是可以理解的。其根本在于,绢认为维持自己的理想主义空想不必做到这种地步,但绢的这种想法本身是不切实际的。麦在两难的境地下提出了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而在绢眼中,任何这些选择都在可以接受的底线之下。

麦选择了现实主义,并且愿意独自承担现实主义。相反,绢追求理想主义,还要求麦也一同追求理想主义。对比这二者,绢的这种空想则显得不切实际了。就绢自身而言,选择理想主义诚然是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绢的阶级属性赋予了她选择理想主义的权利。然而,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结成一段关系,且双方必须要选择相同的主义时,他们将只有条件保留现实主义。绢的理想在这段有阶级差距的感情中,客观上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绢并没有与麦相当的行为正当性。麦不会指责绢“何不食肉糜”,但是站在观众的角度上,绢的行为的确存在这种色彩。

三、门不当户不对之弊端

话说回来,我们似乎确实找不到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破局之路。麦能够接受那些次选项,但次选项毕竟只是次选项。绢的理想主义虽然与感情不相匹配,但本身是由充足的合理之处的。绢并非不爱麦,绢不愿为了理想放弃麦,却更不愿意为了麦放弃理想。我们似乎只能说,这是门不当户不对之感情的固有弊端。

个人认为,《花束般的恋爱》在塑造“可惜的分别”这个目标上是失败的——这是一段显然不合适的关系的注定的分别。然而,《花束版的恋爱》较好的展现了门不当户不对的固有弊端。诚然,对于所谓真爱而言,即便是门不当户不对,也可以通过一方的努力与另一方的牺牲逐渐弥合,但这种弥合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此时反观门当户对这种老祖宗的约束,反倒正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选择了。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