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初步撰写的文章,仅注意加粗的两句话即可。
人与人的互动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涉及一些直接的利益关系,也涉及精妙的能量流动。与任何人的交往,几乎都总是伴随着自身能量的增长或能量的下降。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在社会之中,除了朋友都是敌人,除了敌人都是朋友。但确实,对于大部分与你关系不深的个体而言,其朋友与敌人的程度是很低的。
什么是朋友,什么是敌人?一句话概括:带来能量提升的都是朋友,带来能量消耗的都是敌人。
令人乐观的是,只要双方在体层面互相持有善意,那他们往往都属于朋友。个体层面互相持有善意,必然就已经带来了“人际关系的正能量”这一层共同利益——这已经是人际关系中的重大部分了。只要没有更大的恶性利益冲突与之对抗,那么这种正能量就足以为两个人的整体利益进行定性了。
与此同时,也需要参考以下几个常见的补充规则:
1.结交的朋友并非都是朋友
敌友这对概念之中的朋友,所指的显然不是结交的朋友。乃至于说,许多结交的朋友反而并不是真正的朋友。
例如,我曾因为集体活动或商业往来添加了一些关系(典型例如同学或同事等)。但这些关系并不稳定,我们日常不仅没有互相的人际尊重,还可能对对方的认知与喜好持有负面态度。这样的关系显然处于敌人的范畴。
相反,你早晨起床骑车上学时,遇到路上扫地的清洁工人。你友好的向他打招呼,他也友好的回应。尽管你们素不相识,但你们无疑属于朋友。
2.立场不同不妨碍成为朋友
若双方的立场不同,且这种立场不同并不出于对对方群体全部个体的仇视,那么双方就完全可以成为朋友。
例如《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中的原上士和劳伦斯(日本人和英国人,随故事发展前后受对方势力俘虏),尽管他们因为国家的敌对关系而处于不同立场,但由于他们对待对方个体是友善的,他们显然应被纳入朋友的范畴。
又如,两国的总统由于国家利益冲突,而常常在国际舞台上保持对立,但他们私下私交甚好,这种情况也显然应被纳入朋友的范畴。
3.朋友与否是可以迅速转变的
敌人也可以迅速转变为朋友,而朋友也可以迅速转变为敌人。但是在信息较少的情况下,你仍然可以对一个处于叠加态的未知者做出有倾向性的判断。
例如,邻居在休息时间发出噪音,影响你的休息,此时你完全可以把邻居认定为敌人。但当你提醒邻居后,邻居以友好的方式进行道歉,并保证之后注意,且邻居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此时邻居则很快转变为了一个朋友的形象。
反之,你有一个小时候关系甚好,但多年没有联系的幼年同伴。你对他现在的信息知之甚少,但我们认为他处于“朋友的存续”之状态。一次他联系你借钱,并在借钱后拖欠不还乃至跑路,态度也逐渐恶劣。此时朋友则转变为了敌人。
4.看似中性的关系也可以进行分析
诸如便利店店员与顾客,网约车司机与乘客这样的关系,看似只是中性的服务关系,但仍然可以进行敌友的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敌友的程度往往并不那么明显,但这不妨碍我们做定性分析。
例如,便利店店员对待顾客友善,而顾客也予以礼貌回应,尽管他们可能只有一面之缘,但他们共享了友善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正能量,这显然属于朋友的一种。
又如,网约车司机在行程中大声与他人通话,乘客对此提出意见,司机听后满脸不爽的关闭了通话。司机的应对方式显然损害了乘客的能量,这便属于敌人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