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对一些事产生“我只是没有做,如果我去做了就一定能做好”的心理。例如,对于一款游戏而言,我可以认为“我只是没有认真玩,如果我花了那么多时间也能玩的很好”,从而对该游戏的段位祛魅,减少对自身目前水平的悲观,并获得更多“把时间花到更有意义的事上”的动机。这种心理不仅仅适用于自身,当别人声称“我做了就能做好”时,我们也会自然而然的首先相信对方的说法,默认对方确实拥有这样的天赋。
相反,也有人认为“只有实际取得了某个成就,才能真正称之为好”。当他没有实际取得某个成就时,他不会因为“我觉得我能做到”这个念头本身而得到太多的满足感,乃至都不会产生这样的念头。而当别人声称“我做了就能做好”时,他也会投以不屑的态度,认为“嘴上说说根本不算数”。这样的观点可以较好的规避盲目自信,并识别出他人的虚张声势。但是,这种观点存在实证主义乃至优绩主义色彩的弊端,个人认为并不值得提倡。
要信任这种“我做了就能做好”的猜想,你至少需要保证自己做出的猜想有较高的准确度。否则,这种信任就成了没有意义的自我欺骗。为了让你的猜想拥有合理的面貌,你既要在客观上提高对自身和事物的判断力,也要在主观上拒绝虚张声势这样的无理之举。
个人认为,将猜想定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是可以接受的,但为了保证猜想的合理性,你仍不能给出一些显然过于极端的猜想。例如,你可以说“我认真玩就能上王者”,这确实是一件花足时间就有相当概率能做到的事情;但是,类似“我认真练就能跑进百米十秒”这样的话就是荒谬的,尽管这在概率上不为零,但这种极端成就仍大致必须通过实际证明,或至少在十分接近这一水平后再下结论。
在没有实际证明的情况下,我们的确不可能保证自己的猜想百发百中。但是,只要你的猜想整体足够准确,那么“信任猜想”就仍是个比“结果导向”更好的选择。这可以使你更好的利用时间,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证明我确实能做到某某事”这样的目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