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点赞”功能的命名探讨

在各种主流社交平台中,往往都存在“点赞”或与之类似的功能,以便于用户对目标内容做出互动。这一功能主要存在两类命名方式:赞(Like)与顶(Upvote),其中后者适用于知乎这样的强调内容质量的平台。赞的图标通常表现为大拇指或爱心,而顶的图标通常表现为向上的箭头。

用户为什么要“点赞”?一方面,用户可能从目标内容中感受到了正向情感,或是认可目标内容;另一方面,在推荐机制的作用下,用户可能希望这一内容被被更多人看到。

“赞”和“顶”的设计都能很好的实现前一目的,却未必总是适合后一目的。例如,一些内容可能涉及人的悲事或难处,需要获取他人鼓励或帮助;又如,一些内容可能是在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并以此警醒世人。在这样的负面情况下,“赞”和“顶”的命名都称不上十分合适(“顶”稍好一些,但也只是差强人意)。

尽管“为灾难点赞不是在拍手称快”这样的事是大部分人的共识,且人们可以通过“评论”来最大限度的避免误会,但“点赞”这个功能本身也仍有优化空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平台似乎都倾向于将设计复杂化。在Facebook中,你可以对内容标记多样化的表情,如悲伤、惊讶等。这能覆盖更为多样的场合,却增加了用户操作的复杂度。在微博中,在灾难或悼念新闻下,“点赞”的图标会被替换为蜡烛,以使得“点赞”的行为更符合内容本身风格,但这依赖特定场景的设计和识别。

如果使用完全中立的命名和图标呢?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一个自创的中型词汇为“点赞”功能命名(例如bilibili的“投币”),并使用圆形或方形这种中立的几何图案来对应“点赞”或“点踩”行为。这可能在应用初期造成用户的理解困难,但较好的运用这种思路,也有助于更好的展示平台的风格与文化。个人认为这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道路。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