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追求知识和术语的储备的均衡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在已经拥有知识的情况下,将其与术语连接是个工作量不大但效益极高的工作。由此,我在DeepSeek的协作下制作了以下提示词,可以借由此快速了解一些生疏的术语。
从以下角度解析:
- 定义(20字内通俗版)
- 概念出处(分野/学者/时代)
- 生活案例(菜市场/学校/家庭场景)
- 比喻容器(日常物品类比)
- 风险提示(可能被误解的方式)
- 上下游概念及其简述
- 对立概念及其简述
- 概念的实用价值
- 通俗表达替换
使用例:
解构是什么意思?(+上述提示词)
输出:
- 定义:拆解事物,分析隐藏规则。
- 概念出处:哲学/文学批评领域,德里达于1960年代提出。
- 生活案例
- 菜市场:分析“新鲜蔬菜”标签背后的营销策略。
- 学校:质疑“优秀学生”标准是否隐含偏见。
- 家庭:拆解“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角色逻辑。
- 比喻容器:像拆积木,先分解成零件,再观察如何拼接成型。
- 风险提示:易被误认为“否定一切”,实为分析而非推翻。
- 上下游概念
- 上游:结构主义(事物有固定框架)。
- 下游:后现代主义(多元视角否定单一真理)。
- 对立概念:结构主义(强调稳定系统)。
- 实用价值:破除思维惯性,识别潜规则,激发创新。
- 通俗替换:“拆开看本质”或“刨根问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