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显然,“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并不能被视作一种真正的“孝”。那么,“色难”又是什么?
个人认为,大致可以给出两种理解:其一,在侍奉父母的时候,父母能看到你的和颜悦色;其二,在侍奉父母的时候,你能感受到由衷的快乐,并自然地洋溢出和悦的神色。
这二者的不同在于,在前者的情况下,你可能没有一个精神的本源,让你去自发地产生这种和悦的神色。例如,虽然你很敬爱你的父母,但你保持和颜悦色的直接原因是“我这么做父母会开心”。此时,你保持和颜悦色是需要消耗精力的,你需要消耗精力去抵抗自身的一部分负面(例如你需要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但你认为“消耗一些精力换取父母的开心是十分值得的事”。我想,这样的程度已经十分值得赞赏了。至于后者,则需要拥有极其强大的精神能量,甚至需要“消解”一部分人性的负面,个人认为已经称得上圣人了。
作为一个能达到前者的境界的人,他需要为自己无法达到后者的境界而感到惭愧吗?个人认为对于常人而言是不需要的。没有必要试图去解决一些人性深处的负面,至少没有必要为了无法解决这些负面而自责。
举例而言,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难道你服侍父母内心感到烦躁了,就意味着你不孝顺了吗?不是的。你能一直服侍父母,这就很好;你能和颜悦色地服侍父母,发自内心希望父母健康、幸福——这甚至从“论心”的程度都是无可指摘的了。你内心的烦躁和孝顺没有任何矛盾,没有任何正常的父母和外人会认为这是不孝的表现。这最多意味着你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但又有多少人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