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本身并不值得鼓吹,换言之,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一种好的行为,应该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体现出好处,而在不适合延迟满足的场合下,延迟满足不会带来任何意义,只是一种“没苦硬吃”的行为。
而对于那些适合延迟满足的场合,比起将“最优解”解释为“延迟满足”,不如将其解释为一些更加简单的模型,例如“目光长远”这样的传统说法(“目光长远”显然就是一个恒定褒义的属性)。例如,虽然学习的成果在数年后才能显现,但我仍然能坚持认真地学习下去。这是因为我了解学习这个特定知识的过程和难度,了解我的行为的意义,了解我未来将取得的成果的价值。我能做到“延迟满足”对应的行为,并不意味着我拥有什么所谓的“延迟满足”的能力或者“性格”,在别的一些场合下我也就是会选择“及时行乐”。
过度宣扬“延迟满足”利大于弊。例如,我们很难比较“小时候认真学习换来长大的成功”和“小时候玩的开心而长大过得平凡”二者孰优孰劣。甚至于说,在鼓吹延迟满足经典的“棉花糖实验”中,我们并不能断定“等一会儿吃两块糖”比“马上吃一块糖”绝对就更好。
个人认为,人们往往夸大“延迟满足”后带来的综合效益,因为人们往往忽视“曾经获得的快乐”。许多人都会说些诸如“我小时候要是学了某某技能就好了”这样的话,但站在他说出这句话的当下,他似乎已经不需要承受“小时候很努力”所带来的损失,而只需要享受“小时候努力了”所带来的收益。他不会在乎“小时候更努力”让他“小时候玩的时间”更少了,因为他的小时候已经过去了。说到底,站在小时候来看,“小时候在玩”肯定比“小时候在努力”更好;而站在当下看,“小时候在努力”又似乎肯定比“小时候在玩”更好。这时便需要注意到:站在当下的角度看,小时候在玩同样给现在的你带来了别样的收获,例如可能是一个更为纯洁的心境;而站在人生的尺度看,小时候的快乐和长大更成功的舒坦只是出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本质上都是属于你这个人的正向能量。
过度的“先苦后甜”不仅可能削弱甜的分量,也可能导致来不及甜。例如,我想把游戏中某个稀缺的升级道具留给可能出现的更重要的角色,结果还没来得及用,我就已经退游了(甚至游戏已经关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找到整体不错的时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