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长久的

一、人的寿命被低估

从人的寿命的绝对时长来看,人的一生常常被认为是短暂的。当我们把人的一生与天地宇宙、历史长河相比,总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然而,把一个得以寿终正寝的个体放在人类社会内部来看,他的寿命似乎并非那么短暂。例如说,现在的许多老人都出生于二战之前,而民用互联网的普及也仅仅只是近三十年的事情。

人的脆弱也是人的长久性被低估的一大原因。的确,与许多事物相比,人的消亡是更为轻易而不可逆的。但与此同时,人类会被人类社会所珍视(也许未必,但应当如此),而人类个体也被其自身和亲友所珍视。社会会试图通过发展科技水平、建立社会制度来保护具有脆弱性的人(例如禁止闯红灯),而个体也会试图免受这种脆弱性的影响(例如不闯红灯)。这种对人的珍视,是足以部分抵消人的寿命的脆弱性的。

尽管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面对以身体机能退化和受损为核心的各种问题,这使得人生的“黄金时间”或是“拥有最佳状态的时间”并不长久,但单纯从生存时间的角度上考量,在没有出现重大变故的情况下,人的寿命仍然是谈不上短暂的。

二、物的寿命被高估

相对于人类寿命而言,人类社会中的一些人造物的寿命则普遍的受到高估,尤其是一些具象物的寿命可能受到高估。在其中,那些与商业行为挂钩的事情尤其如此。这好比家边的实体店换了又换,记忆中热门的网游已经停服,而前些年出版的书籍也只能在旧书网上买到了。这或许是因为,人类在建立社会秩序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造成浪费,而这种浪费往往受到了低估,比“资本家倒牛奶”更为隐性的浪费在社会运转过程中的出现频率远超所想。

不仅仅是具象物,抽象物的寿命也常常被高估。例如说,某些在当下有大量人学习的知识,可能在十年乃至三五年之后,其效用就会降低许多。(不过,笔者认为这种抽象物的寿命之短是更为显然的,而具象物的寿命则是一个更需要仔细思考的话题。)

对于互联网原住民而言,这种对物的高估有一种特殊的解释。在虚拟世界中(尤其是“游戏”这种与现实有关联之处的环境中),只要妥善保管数据,物的存在确实可以是永久的(例如在游戏中购买的时装等)。这使得互联网原住民会倾向于高估物的寿命,并把这种思维带到现实当中。我抱着“衣服是耐用品”的预期买了一件短袖,打算长期使用它,但事实上可能没几年它就已经变形到完全不能穿了。这种现象同样会发生在寿命看似更为长久的电子产品,乃至房屋车辆上。

三、方法论简述

总而言之,应试着去看到人在某些角度下的长久性,思考事物在某些情况下的短暂性,并且通过这些思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既然人是长久的,那么人本身具备的事物的价值便受到了大大低估(尤指健康和能力)。

例如说,当我们更多的意识到了游戏的短暂和玩家的长久之后,所有“提升玩家水平”的游戏又比“提升账号练度”的游戏多了一分重要意义。当然,你也可以继续特定游戏话题存续的短暂,和科学艺术这些永恒话题存续的长久相比,这样一步一步得到一个最终的方向。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