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讨人喜,天赋讨人厌

Q:为什么感觉富二代比穷二代努力?
A:有钱人贪得无厌,连努力的人设都不放过。
(转自网络)

许多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往往会说出诸如这样的言论:“我没有天赋,但是我很努力”。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说辞?因为“努力讨人喜,天赋讨人厌”。这使得成功者更倾向于夸大自己的努力程度,而缩小自己的天赋水平。

何为天赋?个人认为此处的天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能力上的天赋,这个好理解;二是物质上天赋,例如家境优渥,成长环境好等。总而言之,所有无法归于努力和运气的事物,大概都可以归结为天赋。

什么是“天赋讨人厌”?这并不意味着“有天赋的人会被讨厌”,而是意味着“有天赋”在综合评价一个人的过程中往往成为负面因素,或至少“没天赋”成为了正面因素。不妨设想有二人同为德才兼备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其他属性几乎相同,但就物质天赋而言,前者有着优渥的家境作为支持,而后者为白手起家。尽管在“德才兼备”的前提下,大部分人也会对前者持有尊敬这样的正面感情,但后者“白手起家”的特征往往会让他受到更多一分的尊敬。此时,便是所谓的“努力讨人喜,天赋讨人厌”了。

一些有天赋者持有“夸大努力,缩小天赋”的观点仅仅是出于愚昧。换言之,他们错误地将努力当做了自身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常常是因为,他只看到了自身努力的绝对数值,而没有在相对的尺度下正确的评估这种绝对数值(例如,他认为自己付出了5分努力意味着他很努力,但其余与他有相同目标却未成功的人可能付出了10分努力);与此同时,他常常也没有真正看到自身天赋(此处通常是“物质天赋”)的优越性。

也有些“夸大努力因素,轻视天赋因素”的人着实付出了过于常人的努力,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这样的人是本文着重想要探讨的。例如,A有5的天赋并付出了5的努力,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而作为基准,大部分人则只有2的天赋并付出了2的努力。此时,A往往会将自己的成功更多的归结为努力,而避自身天赋的优越性不谈。但在很多场合下,往往恰是A多出的3分天赋为A的努力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让A拥有了努力的动力,使得A在努力过程中能获得更多正反馈。(例如,有天赋的玩家能更多的在游戏中取胜,这使得他们拥有了更多继续玩下去的动力,并最终在天赋和努力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更高的水平。而天赋相对较低者付出努力的动机也相应更低。举例而言,尽管舞萌是一个强调努力的游戏,但可以认为w6玩家的平均天赋是高于w5玩家的平均天赋的,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问题。)以此逻辑,A成功的根源性因素仍然是天赋。而那些拥有2的天赋的人,同样付出5的努力乃至付出8的努力都未必能到达与A一样的水平。由此,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认为A是强调自身努力而避天赋不谈是一种称得上有些邪恶的行为。

“努力讨人喜,天赋讨人厌”,这大概也只是一种初级的规律,而更深层的规律大概能被称为“坦诚讨人喜,虚伪讨人厌”。例如,有纨绔子弟在网上称自己“成功全靠家里有钱,至于个人努力则不值一提”,这话字面上固然是嚣张的,但许多网友认为这种态度至少比“隐藏天赋”者要好上许多,因为他正确认知了自己,且没有通过“隐藏天赋”的手段吸取他人的能量。总而言之,“努力讨人喜,天赋讨人厌”是一种微妙的关系,而“隐藏天赋者”的罪过始终是实打实的。

仅有一种例外:隐藏天赋者的确没有人认知到自己的天赋。但个人认为,但凡水平超过了某个绝对上的限度(而非相对上的限度,因为人比人可以无限的比下去),这种例外就自动作废了。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