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事的效益和难度常常被同时低估

难事的效益和难度尝尝被同时低估。其中,以数字上的低估为甚。

例如,20万元在数量和作用上可能受到某些低估,而存20万元的难度也被同时低估。换言之,财产的意义被低估,收入相对于财产的意义被高估。在此例中,大数字被低估。

又如,“前5%的考生”这种比例表达所对应的水平可能受到低估,而到达这一水平的难度也被同时低估。在此例中,小数字被低估。

这种低估可能来源于极端大数字在生活中的频繁出现。在前例中,例如“某明星日薪108万”“某富豪总资产达5000亿”等新闻。在后例中,例如“某省状元”“世界冠军”这些表述。需要注意的是,众所周知的新闻指向的往往本就是极其罕见的情况。

如何摆脱“产生这种错误认知”的思维习惯?个人认为,需要转变思路去看待一些既有的认识。例如,有人认为“20万无非是买辆车的钱”,但许多人买车本就需要贷款,“有车有房”这种既有词甚至能把车与房并列;又如,假设把20万存进银行,按照3%的年化利率计算,每个月甚至能白白拿到500元;再如,对于年入12万这样的不错的薪资而言,即使能存下三分之一,存20万也需要花费长达五年。藉由这样的思考,就能逐渐瓦解如前例所示的错误念头。

还有一种更通用的思考方式:如果做到某事真的很简单,那为什么我做不到,你做不到,大家都做不到呢?例如,在暑假漫长的空闲中,每天学习两小时往往不会被当做很长的时间。似乎“为了取得较好的能力,达成较高的目标,每天学七八个小时是显然需要的”。但事实上,能坚持每天学习两小时的人已经少之又少,而真的能每天学习两小时,恐怕就能产生超乎意料的好效果了。如果我觉得这很难,他也觉得这很难,许多人都觉得这很难,那么这并不能说明大家都是垃圾,反而应该说明这件事就是不简单,而做到这件事所能产生的效益也往往被低估

以此逻辑,一些“任务”的绝对难度也往往受到高估,而相对难度受到低估。例如,我可能认为“把音乐学到还不错的水平”需要付出的努力是10,但事实上它所需要的努力只有5,而一般人能付出的努力仅仅是1。换言之,作为大众的他人常常被高估;而与此同时,某个群体的头部则往往被低估(但在一个领域熟练了之后再进行付出便成了一种习惯,此时的付出也不能和入门阶段的付出直接比较),也即大众的分布曲线比想象中更陡峭。这种认知改变的是一种心理认知,让人不至于因“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而失去动力。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