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性别趋同的探讨

一、前言

什么是性别趋同?“性别趋同”是一种区别于“性别平等”传统呼吁,但从更深层次彰显了人人平等的价值观的一种对性别议题的畅想。性别平等的一大前提是强调两性在生理、心理乃至社会层面存在的差异,并希望在保留和注重这种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对各种细节的优化,实现性别群体之间的平等。而“性别趋同”是预测和期待两性在非必要的且尽可能多的方面减少区分,从而自发地导向一种稳固的平等。

为什么要性别趋同?首先,性别趋同有助于解决性别矛盾和群体性的不公;其次,性别趋同有助于化解一些性别认知障碍者的消极情绪;与此同时,性别趋同的模式很可能蕴涵了一些前卫的探索价值,为更前卫观念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方向。

性别趋同可行吗?性别趋同,趋同的是社会性别(gender),而不是生理性别(sex)。个人认为,性别趋同在生理层面是不可行的,我们无法指望“人类把生理性别进化掉”,也更不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去除或任意改变人的生理性别(这十分荒谬,除非科技真的能发展让人无瑕变性的程度,但在可见的未来内大概没有必要如此思考了)。但我们当然可以实验性地畅想一个“没有生理性别之分”的社会,并通过这样的畅想来解决一些困惑。而在可见的未来之内,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性别趋同几乎是可行的,至少仍有极大的推进空间(能把差异从10降低到1就很有意义)。首先,科技发展逐渐把人类从“曾造就性别差异的客观因素”之中解放出来。例如,男性通常比女性拥有更大的生理力量,而女性在生育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这些原因使得两性在世世代代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一些各方面的显著的区别。但科技发展可以把人们从肉体劳动、生育等诸多传统任务之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得相应的性别差异造成的影响逐渐消亡。其次,人们也会在代际交替之中逐渐放下性别刻板印象,社会可能将普遍不再倾向于把男孩培养的“像男孩”,把女孩培养的“像女孩”。当男孩和女孩在被培养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性别倾向,在社会环境中也没有明显的性别区分时,最终也将相应地发展出没有明显性别区分的爱好、心理特质和个人能力。由此,下文将主要探讨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性别趋同。

二、性别趋同是好的

伟大的灵魂是雌雄同体的。A great mind is androgynous.

通常而言,男性被认为拥有更多的工具性(instrumental),例如自信、好强、有决断力等;而女性被认为拥有更多的表达性(expressive),例如敏感、温柔、情感丰富等。1个人认为,隶属工具性和表达性的各种正向人格都是不可或缺的美好品质,都是人的完美人格的不同拼图,这也意味着为它们区分高下是十分荒谬的。人类长久以来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发展之下,男性和女性分别被需要、被期待和被培养地更倾向于拥有工具性和表达性。但这不象征着某个性别有根本而言“适合”自己的特质,也不意味着某个性别难以发展出“被认为属于对方性别”的特质。没有“只有某个性别才能拥有的美好特质”,甚至极大概率也没有“更适合某个性别拥有的美好特质”。

“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这句话所述的“雌雄同体”,显然说的是“心理特质”的雌雄同体,甚至可以认为仅仅是“优秀心理特质”的雌雄同体。换言之,一个伟大的灵魂,既拥有“被认为属于男性”的美好特质,也拥有“被认为属于女性”的美好特质。我们抛去“某个美好特质往往属于某个性别”的陈旧观念,并加以“任何性别都可以发展出任何美好特质”的前提,这句话所表明的道理便会变得十分浅显——“伟大的人拥有各种美好的特质”。(当然,在性别区分仍较为显著的当下,能前卫地发展出“雌雄同体”的心理特质,就更弥足珍贵了。)

除了两性拥有的心理特质之外,两性的心理需求常常也会以类似的方式被作出区分。同样的结论也可以得出,没有“男性更需要的感受”和“女性更需要的感受”,他们都同样是“人类需要的感受”。总而言之,性别趋同是好的,性别趋同的过程,是令人发现自身潜能,正视自身渴望,并发展美好品质,通向幸福生活的过程。

三、性别趋同的论外领域

除了可以趋同且应该趋同的生理特质和社会属性,也有一些无法趋同、不应趋同或是与本文无关的领域和内容,以下是一些例子。

无法趋同:所有天生的生理特质(第一性征和部分第二性征),先天生理特质原生导致的微弱的心理特质差异(可以忽略不计,个人认为无需也不应强调这一部分,很多事实上源于后天的内容都被错误的归结于此了)。

不应趋同:显然违背基本价值观的领域(例如运动会的性别区分),趋同不会带来好处且会降低效率的领域(例如医学上的性别区分)。

与本文无关的内容:厕所,宿舍,更衣室(这些区分通常只是为了保护隐私和安全性,和本文所述的内容无关,需不需要区分它们只和社会发展与人口素质有关)。

四、性别趋同对性别焦虑的效用

生理因素(如激素)诚然也是性别认知障碍的诱因之一,但个人看来,相当一部分性别焦虑应是来源于后天因素的,例如家庭的塑造,社会对性别的定义等。很多“想变性”(无论是强烈至“性别认知障碍”,还是轻微的单纯对对方性别的羡慕和认同)的心理,溯其根本是想获得某些“属于对方性别”的特质,或是不认同某些“属于自身性别”的特质——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社会特质。而性别本身是承载着这些特质的一个集中符号。随着两性之间的心理和社会差异逐渐趋同,各种心理和社会的特质也将越来越不“属于”某个特定的性别,自然也就不必通过“成为另一种性别”的手段来追求这些特质。

但是,如果性别焦虑源于对对方性别生理特质的渴望,那么性别趋同的作用将不那么明显。(题外话:单论第一性征焦虑这一问题,我认为包括性别重置术在内的一切方法都无法彻底解决,这是相关议题下最令人悲观的一件事。)

五、性别趋同的风险

某些方面的性别趋同是否与人的直觉与本质相悖?这是性别趋同的模式令人感到担忧的一点。

不妨设想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展现出了某种不符合常理的性别面貌,你说不出甚至不觉得他的行为有什么问题,但是却在心里中感到一种难以消解不适。对此,我有如下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①这种心理的抗拒是发自人的本源的,源于某种难以言说且无法改变的人的本质属性。如果你在理智上不觉得这个人有问题,那就说明你的理智出了错,应该根据你的感性体验去改变你的理性认知。②这种心理的抗拒是社会塑造造就的,且往往是错误的。既然你在理智上都不觉得他的行为有问题,那就说明你的感性出了错,应该根据理性认识去试着改变你的感性体验。

到底什么情况下的情绪是“发自人的本源”的,而什么情况下的情绪是“社会的错误塑造造就的”?我想,这很难给出确切的结论,但也有一些可以得出结论的例子。例如,在现代社会下,有人看到男性穿裙子也许会产生违和感,但在一些社会当中,男性穿裙子却十分正常,不会引起人的心理抗拒。这足以证明“对男性穿裙子的抗拒”大概并非是来自人的本源的,改变这种抗拒是合理且可行的。但是“看到同性接吻时的抗拒”呢?至少我没有十足的证据把它归为这二者之一,我找不到什么应该去抗拒的理由,也找不到什么应该不去抗拒的理由。对于这样的模糊事件,仍需要更多的探索。

但是我想,男生玩洋娃娃,女生玩小汽车,男生喜欢粉色,女生喜欢蓝色,男生学文科,女生学理科,诸如此类稍有违背性别刻板的事,几乎都应是合理且应被接受的。而为这些事所产生的不适,多半还是源于是错误的社会塑造。总而言之,即便某些方面的性别趋同确实存在违反某些人性的可能,但性别趋同也仍有极大的推进空间。但我们仍要始终提醒自己,革新并不绝对优于守成,一些既有设计的确可能真的是“老祖宗的智慧”。

六、性别趋同下如何理解性别概念

这一段落算是随便写写的,个人也无法得出很好的结论,仅仅提出一些浅薄的想法。

假设两性之间心理和社会的不同已经基本消失,那么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去看待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例如,以下两种思维就拥有某种细微的区别:

a.无论性别,将每个人都视为完整、对等乃至“相同”的个体。这在形式上否定了“生理特质的不同”这一两性的固有不同,使得性别趋同的概念在形式上得到了某种支撑。

b.将两性分别视作“一个完整事物”的两部分,只有把两性视作一个整体才是完整的。“另一半”的称呼和“阴阳”的概念体现了类似的思维。这强调了和正视了“生理特质的不同”这一两性固有不同的不可忽视性,并借助配对的手段使之走向协调。每一个“两性所构成的整体”都拥有完整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总和,而这个整体应在许多领域被视作人口的基本单元。

注:

  1. 概念源自社会心理学著作《亲密关系》,[美]罗兰·米勒(Rowland S. Miller) ↩︎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