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在对社会事件作出评论时,如果不将言论发表至公域,而仅仅是在私域向身边的人表达观点,那么事件的实情实则是不重要的。我们评论的目标,事实上是一个抽象事件而非这个社会事件的原貌本身。评论的过程,就是借助一个抽象事件表达观点的过程。
例如,新闻报道说A家暴B,在更多的细节为人所知之前,我们所看到的就只是“A家暴B”这个单一事件。我们不知道A打B是否有什么缘由,但但就我们所掌握的信息,我们可以对这个单一事件做出简单的评价。此时我们说“A真坏”,事实上所指的是是“家暴这个行为真坏”。我们的重点本就没有落在“A这个具体的人到底坏不坏”之上,只是借助“A家暴B”的这个事件,借助A这个中介,表达了对家暴这一行为的厌恶。至于“A到底坏不坏”,不仅仅不是一个会被我们投以关注的点,出于信息的不足我们也难以得知。
假设不久之后,这件事迎来了反转,新的消息称是B先家暴的A,且B本身还有酗酒、出轨等诸多问题,A只是隐忍许久才做出了如此举动。此时,B又成了新的应受谴责的一方,我们会说“B更坏,A不好但情有可原”,此时我们想表达的则是“家暴、酗酒和出轨这些行为都坏,而一个被逼急了的人作出反抗也可以理解”。这样的反转往往使得抽象一个事件变得更为复杂。此时,不同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了。有的人认为不应逆来顺受,反抗是值得认可的;也有的人认为不应以牙还牙,打人总归是不好的。随着“抽象问题”的复杂化,问题的复杂度和探讨价值就可能提高,人们表达的表达观点也更可能展现独特认知和个性。A和B的社会事件,抽象出的大体就是一个“我被打了之后打回去”好不好的抽象事件,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更多的细节,例如我是否别无他法等。但到头来,这仍然是一种抽象,我们所评价的仍是一个抽象事件,我们在意的不是A和B这两个人本身,这是始终需要注意的一点。
在此之后,这件事也许会再度反转,但无论如何反转,我们所评论的对象都只是一个抽象的事件,一次次的反转改变的只是这个抽象事件和真实情况之间的距离(通常是使得抽象事件更接近实情,但也未必如此)。个人认为这种“面向抽象”的评论是好的。一方面,抽象化把事件拆分成了更小的单元,能剥离实情中盘根错节的部分,对于表达观点而言往往是更加友善的。例如,虽然我不确定“我被打了之后打回去”这事应该如何评价,但我至少知道“我打人”是不好的,我可以单就这个方面发表一些我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时候就需要评论者更多的强调“实际情况”和“抽象事件”的差别了,不要把话说的容易招致误解或输出伤害。另一方面,我们几乎永远无法得知真正的实情,评论实情的愿望大概本就是无法满足的,评论实情本身也是没有意义的(除非A和B是你身边的人,你真正需要了解事情,这是极特殊的情况,如果理解了上文,便能理解为何评论实情通常是没有意义的)。
必须强调的是,以上说法只在“不将言论发表到公域”时才成立,例如和家人或朋友交谈时。只有在这种场合下,你的评论起到的才只是“表达观点”的作用(“只有添加了好友才能看到的社交媒体”处于私域和公域的界限之间)。一旦发表到公域,言论就可能对当事人造成影响,此时如果不考虑实情的话,就可能产生污蔑好人的风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