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不应攻击他人的身份属性。但是对于我们否认的人,人们常常使用他的身份特征来攻击他——因为这种攻击的效果确实很好。
什么是身份属性?性别、种族、地域、国籍、年龄、职业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群体特征。
让我们用性别举个例子。譬如我说“男的都有病”,这句话便暗含了“因为对方是男性,所以我觉得对方有病”的内在逻辑。我的落脚点在“男性”这个群体标签上,这显然是一句歧视言论,也显然是错误的。
但相反,对于一个十分讨厌的特定男性(例如一个情商很低的大男子主义者),我评价他说“这男的有病”,单看这句话就并没有固然包含“因为对方是男性,所以我觉得对方有病”的内在逻辑。我的落脚点在“对方”这个特定的人上,而使用“男的”则加强了攻击效果。我真的歧视男性吗?未必,我可以本身就是个男性,也可以对大部分男性都很友好。我引入身份属性的唯一目的,就是加强攻击力,但这未必真正代表我真的歧视某个群体。
这一观点的实际作用在于:当你看到他人使用“含有身份属性的攻击”,且你并不是对方的明确攻击对象时,你不一定要进入对立姿态。对方很可能仅仅针对特定个体持有恶意。这可以帮你免除一些无谓的愤怒。
但是,也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需要警惕这样的言论滑向实质歧视。例如我说“这男的有病”时,我心中明确知道“并非所有男的都有病”,如此使用在主观层面便没有过大的问题。
2.需要考虑言论的社会影响。例如在公众领域说“这男的有病”,很可能会激化仇恨;但对一个理智的好友这么说,你们便互相知道这没有歧视意味。
3.一些精确命名,限定语复杂的极端特例的确固有歧视意味,例如“抽烟喝酒纹身的太妹”等等。我倾向于对这种极端特例下的歧视持肯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