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撰写一篇论文,或是制作一张专辑时,我们总会被要求一个确定的“终稿”。换言之,一旦这些作品正式发布,我们便无法再修改它。当然,在我们产生新的想法时,我们仍可以借助新的作品进行表达,但对于这个既定的作品而言,无法修改的遗憾始终是存在的。
与之相对,一些类型的创造并不存在“终稿”的束缚。例如,在制作一款软件,或是设计一种商品时,我们便可以通过版本迭代实现优化,让它们持续符合我们心中所想的最好面貌。我认为,这种类型的创造是令人感到自由的,它让我们不再为可能的疏漏而惶恐不安,也让我们持续拥有了精益求精的可能性。
不可否认,作品的稳定性对读者和社会都是十分有益的。我们不会希望喜爱的某部小说修改了情节,更不会希望一张反复练习的音游谱面改变了配置。我们也不会希望自己看的电影,和朋友上周看的同一部电影有所区别。“终稿”的存在是必要的,它带来了诸多好处,却也要让创作者承担更大的压力。
“终稿”带来的压力,诚然能催生出质量更高的作品。“终稿”要求创作者在截稿之前将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但无论怎么说,精益求精都是没有极致可言的。对于保持进步的完美主义者而言,我们总会在曾经的作品上找到一些不满之处。在我看来,“终稿”与真正的“精益求精”是有较大相悖之处的,但我们仍无法因此否定“终稿”的好处,作为创作者,也不得不承担这种”终稿”带来的恐惧。
不得不说,相对于其它创作平台而言,个人网站是高度自由的。我可以随时修改曾经撰写的文章,并将它们整合优化,最终实现一种极致的简洁与高效。如果将内容发表在其他要求“终稿”的平台,这一点将是无法实现的。这种自由令我感到舒适圈内的宽慰,但我们总有一天都会面临这种对“终稿”的恐惧。